摘要:梅州市委组织部、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南方日报梅州新闻部联合出品总 策 划:严 亮 罗海涛 邓文庆 汤凯锋策划执行:张峥奇 唐林珍 辜昀玥 李永强采写统筹:唐林珍纷纷小雨中,位于兴宁市大坪镇屏汉村的罗屏汉故居,略显“沧桑”。党旗雕塑前,20多...
梅州市委组织部、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南方日报梅州新闻部联合出品
总 策 划:严 亮 罗海涛 邓文庆 汤凯锋
策划执行:张峥奇 唐林珍 辜昀玥 李永强
采写统筹:唐林珍
纷纷小雨中,位于兴宁市大坪镇屏汉村的罗屏汉故居,略显“沧桑”。党旗雕塑前,20多位兴宁文化战线的党员庄严地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激昂的声音在小山村里回荡。
“红旗树立大塘红,三县群英集其中。白犬猖狂施虎势,梭标打出五兴龙。”兴宁北毗赣南、闽西,南通广州、潮州,历来是梅州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要冲。土地革命期间,兴宁苏区与中央苏区腹地唇齿相依,蓝胜青、刘光夏、罗屏汉以及700多名革命志士壮烈牺牲,为民族解放、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英雄已逝,但精神长存。“我们要继承先烈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克难攻坚、锐意进取。”梅州市委常委、兴宁市委书记余其豹说,兴宁将进一步发挥罗屏汉故居等红色资源的作用,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加快发展。
为革命生死坚守
伉俪献出年轻生命
今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后,罗屏汉故居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他们在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在故居展览里了解罗屏汉及妻子张瑾瑜的革命故事,在影像屋中感受烈士的革命精神。故居展馆从四个部分介绍了罗屏汉及妻子的生平,图文并茂形象再现了革命伉俪从投身革命到领导农运、创建苏区,再到履职会昌、卫守粤赣,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
在罗屏汉夫妻的铜像前,参观瞻仰的人纷纷止步合影留念。每一次兴宁党政机关的党员们前来瞻仰烈士时,大坪镇党委副书记罗伟南都会这样介绍罗屏汉:“他是大坪的骄傲,也是兴宁的骄傲。”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罗屏汉年仅19岁,他积极参与革命,并与当时的兴宁地下党领导人蓝胜青到广州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活动中,罗屏汉迅速成长,1927年至1932年之间,罗屏汉在大坪镇、罗浮镇等地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历任红军第三营营长、东江游击队政委、中共兴宁县委委员、五兴龙三线苏维埃政府常务委员、兴宁县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共兴宁县委书记等职。
在担任东江游击队政委时,一次,罗屏汉经过家乡白云村(现已改名为“屏汉村”),突然听到数声枪响划破长空,正缺少枪支寻思收缴门道的罗屏汉,躲在暗处观察。他发现原来是当地恶霸新买的洋枪正在试枪。次日晚上,罗屏汉带领23位武装人员摸黑来到恶霸家中,克服重重困难,让恶霸家属乖乖交出5支短枪、3支长枪。
这个故事在白云村广为流传。“不仅为队伍夺得了枪支,还为家乡村民铲除了一大恶霸。”坐在自家的竹藤椅上,罗新易回忆起小时父辈们讲述的罗屏汉故事,“家家户户对罗屏汉夫妇的故事都很了解。”
1932年7月,江西会昌获得解放,中共会昌中心县委成立,邓小平任中心县委书记,罗屏汉任组织部长,其妻子张瑾瑜任会昌县委妇委书记。次年3月,邓小平调离会昌,罗屏汉接任他的职务,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当时夫妻二人共同协作,为中央苏区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罗伟南说。
张瑾瑜是兴宁永和大成村人,1935年5月,身怀六甲的张瑾瑜,冒着枪林弹雨掩护陈毅,带队突围至信丰、安远之间,遭敌军重兵包围,只剩几人。生死攸关时,自感行动不便的张瑾瑜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担任掩护,同敌人血战到底,面对疯狂扑上来的敌人饮弹自尽,牺牲时年仅24岁。
两个月后,罗屏汉率领游击队也陷入敌人重重包围。战士们风餐露宿,一个月也吃不上一粒盐巴和半滴油,饿了吃生米和野菜,伤亡惨重。他们坚持抗争到底,最后撤到大坪鸭池村的一个坟地里。敌人从四周猛扑上来,罗屏汉把最后一粒子弹射入自己的胸膛,牺牲时年仅28岁。
为革命,罗屏汉、张瑾瑜夫妻二人相继牺牲。“潘洞启程去会昌,郎点蜡烛妹烧香,两人跪下发过誓,革命永不变心肠。”罗屏汉调往会昌时吟唱的这首山歌,久久回荡。
一心报国不畏生死
英烈满门精神永传
“是他们为了人民的解放,奋不顾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献出宝贵生命,我们要向革命先烈学习。”兴宁市水口镇光夏村光夏红军小学,传来琅琅读书声。刘光夏的铜像屹立在教学楼前,在太阳光照下,熠熠生辉。
不远处的刘光夏纪念馆里,参观、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展馆内展示着刘光夏戎马一生的革命事迹。看着点点滴滴的文字,刘徐承不禁眼含泪花。刘徐承是刘光夏的孙女,她一直在父母亲人、书本资料里看到关于爷爷的描述,却从未感受过他带来的温暖。“父亲还小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爷爷留给我最大的精神财富,一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二是高尚的爱国情操,三是伟大的牺牲精神。”
一心从军的刘光夏于22岁那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在校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八一”南昌起义前夕,刘光夏奉命回到兴宁组织农民武装,接着又与蓝胜青等发动兴宁第二次农民武装暴动,攻占县城。1928年夏,五华、兴宁、丰顺、梅县、大埔成立“五县暴动委员会”,古大存为暴委主任,刘光夏为委员。那年冬天,刘光夏任中共兴宁县委书记,随后刘光夏又任东江红军50团团长。
1930年3月下旬,奉东江特委之命,红50团攻打国民党反动派,至江西寻乌据点澄江圩时,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战斗失利,身负重伤的刘光夏宁死不屈,饮弹自尽,时年26岁。
刘光夏家满门英烈。其妻蓝亚梅曾任中共兴宁县委委员,其父刘殿阶是农民武装随军医生,其生母陈各娣和其侄曾任游击队交通员,其胞兄弟也是红军指战员,均在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
“祖辈们的牺牲换来了今日人民的幸福生活,我为生长在一个英烈的家族而深感自豪。”刘徐承说。
刘徐承在祖辈们英勇事迹的滋养中成长,而钟水元直至爷爷钟亚庆临近90岁时,才知道他的革命事迹。
钟亚庆是罗浮镇罗栋村人。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于1929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大信乡赤卫队长、五区联队第二中队长、东江游击大队第一排排长、寻乌独立团副团长、会昌中心县委军事部长、江西省军区第三作战分区(会寻安分区)司令员等职。
1932年,邓小平任会昌县委书记时,罗屏汉向邓小平举荐了钟亚庆,邓小平把他调任会昌县任军事部长,但钟亚庆认为自己没有文化,不敢担起重任,邓小平不断鼓励他。承担重任后,他曾在多次战争中表现出色,获得中央苏维埃政府的表彰。
1932年9月,钟亚庆在福建武平战斗中身负重伤,疗伤过程中,他与党组织走散,为避免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他隐姓埋名回到家乡,在深山老林中耕田为生。直至1993年,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两次引用了钟亚庆此前缩写的回忆录,并写到:“钟亚庆的回忆,生动地勾画出28岁的会昌县委书记邓小平的工作面貌和生活形象。”此时,钟亚庆才走入人们眼中。
穿过重重山林,来到位于山坡上的钟亚庆故居,此时,钟水元正在屋子下方的油茶田中摘油茶果。虽然爷爷钟亚庆已去世20多年,回忆起父亲描述与邓小平亲密战斗的故事时,他仍激动不已。“他为人低调,此前从未讲过这段往事,直到毛毛的书发表后,他才提起。”
活化利用红色资源
讲好党的故事激励后人
今年7月,兴宁围龙讲堂“学讲话、讲故事、谈感受”百姓宣讲活动在福兴街道办事处五里村东征军指挥部(黄粤兴屋)正式开讲。喜爱研究且熟悉黄粤兴屋革命历史故事的当地村民,以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发生在黄粤兴屋的故事,赢得满堂喝彩。
罗屏汉故居、福兴东征军指挥部、两海会馆、兴宁市纪念馆和刘光夏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围龙讲堂创设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原则上要求每个镇街都要精心挑选一处红色革命遗址,作为围龙讲堂。”兴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小娟说,兴宁市、镇(街)共建的围龙讲堂将开展“6+X”活动,即瞻仰一次旧址、参观一次展览、观看一场专题片、重读一段党章、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参加一场宣讲报告会这六项规定动作,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若干项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内容。“让红色资源充分融入到党建工作中。”
投入100多万元对罗屏汉故居修复及周边环境改造的工作已经完成,大坪镇党委书记陈思忠说,接下来,大坪镇要将罗屏汉故居与即将修复完成对外开放的金坑村十二肩岭古驿道的挖掘、保护,活化利用结合起来,不断擦亮大坪红色文化品牌。
此外,大坪镇还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工程,每年一次的红色传统教育演讲活动、红色征文比赛,还有每周一次的红歌演唱等,让孩子们真正理解“今日的生活来之不易”这句话的含义,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而作为“红色村”,水口镇光夏村以刘光夏革命烈士纪念馆为中心,周边拟打造十里革命历史教育长廊、百亩映山红花海、红色夏令营基地。通过充分利用光夏村红色资源优势,打造红色村庄,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产业,打响地方红色旅游文化品牌,促进本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同时,该村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紧密结合,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引领基层治理紧密结合,将打造为基层党建示范点、精准扶贫示范村、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拓展基地。
“兴宁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入开展‘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专题教育,激励全市党员干部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兴宁市委组织部党建指导中心主任刘远文介绍,兴宁革命志士众多,将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不断锤炼党员干部的坚强党性,激励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根据各领域党员的不同特点,兴宁市委组织部制定具体的先进标准。农村党员注重衡量执行政策、服务群众、创业致富、维护稳定、弘扬文明的带头作用;机关党员注重衡量提高工作效能、服务基层群众、清正廉洁的带头作用;国企党员注重衡量理想信念、服务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发展的带头作用;学校党员注重衡量政治坚定、教书育人、师德师风的带头作用等。
■相关
罗屏汉张瑾瑜
革命故事将搬上大银幕
近日,以罗屏汉、张瑾瑜革命故事为蓝本的电影《生死坚守》的剧组人员走访江西省寻乌县考证历史资料。
当天上午,《生死坚守》电影剧组人员在寻乌县党史办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先后来到罗塘谈判陈列馆、剑溪中国工农红军新编独立第三师师部旧址等地,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听取工作人员介绍,详细了解罗塘谈判的经过和罗屏汉烈士在革命年代作出的重要贡献。
此前该电影剧本研讨专家曾多次组队到兴宁挖掘历史资源,讨论剧本细节。据了解,该电影故事选取红军撤走前后的时间节点展开剧情,从罗塘谈判开篇,展现罗屏汉、张瑾瑜夫妇在最艰苦环境下的留守红军精神。
《生死坚守》电影总导演姚兰儿说,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特别是反映红军长征的电影目前比较多,但反映留守红军保卫红军主力的内容却非常匮乏。罗屏汉张瑾瑜夫妇是留守红军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把他们的事迹拍成电影,有利于在全社会社弘扬奉献精神和坚守精神。
【文】张柳青
【通讯员】黄佑鹏 钟思婷 刘海阳
【摄影】何森垚
【作者】 张柳青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日报